本站所有资源均为高质量资源,各种姿势下载。
3种频率4步相移法的核心原理与实现
在结构光三维测量中,相移法因其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被广泛应用。3种频率4步相移法通过多频组合和相位展开策略,有效解决了传统单频相移的相位歧义问题。
核心步骤解析
多频光栅投影 系统依次投射低、中、高三种不同频率的余弦光栅(如频率为1、4、16)。每种频率对应4步相移(0°, 90°, 180°, 270°),共12幅图像。频率差异构建了“粗-精”结合的相位测量层次。
包裹相位计算 对每个频率的4步相移图像,通过反正切函数解算包裹相位。高频相位细节丰富但易歧义,低频相位模糊但歧义范围小,形成互补。
相位展开与融合 从最低频相位开始逐级解缠: 低频相位提供全局无歧义参考 中频相位通过低频结果展开 高频相位依次继承中频展开结果 最终融合得到绝对相位,精度由高频决定,鲁棒性由低频保障。
三维坐标转换 结合相机-投影仪标定参数,将绝对相位映射为物体表面三维坐标,完成重建。
技术优势 抗噪能力强:多频交叉验证可抑制环境光干扰 高动态范围:低频处理大高度差,高频捕捉细节 实时性优化:4步相移比传统5步法减少20%投影量
应用扩展 此方法适用于反光表面、复杂拓扑物体的测量,在工业检测、文物数字化等领域表现突出。后续可结合格雷码进一步优化相位边界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