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密度的自适应聚类分析系统(Density-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with Noise)
项目介绍
本项目实现了一种鲁棒的基于密度的聚类分析算法(DBSCAN)。该算法能够自动识别数据集中任意形状的簇结构,并有效区分噪声点。系统通过密度可达性分析,无需预设聚类数量,特别适用于空间数据挖掘和异常检测场景。核心模块支持高维数据处理,并集成可视化与分析工具,为聚类结果提供全面的质量评估。
功能特性
- 自适应聚类分析:基于密度可达性原理,自动发现任意形状的簇,无需预先指定簇数量
- 噪声识别能力:有效分离稀疏区域的噪声点,提升聚类结果的纯净度
- 参数灵活配置:支持动态调整邻域半径(Epsilon)和最小邻域点数(MinPts)阈值
- 高性能邻域搜索:采用空间索引技术(如KD树)优化邻域查询,加速大规模数据处理
- 多维度可视化:提供2D/3D散点图展示,使用不同颜色区分簇类别和噪声点
- 聚类质量评估:自动生成分析报告,包含轮廓系数、DB指数等量化评估指标
- 多距离度量支持:可选欧氏距离、曼哈顿距离等多种相似性计算方式
使用方法
输入数据格式
- 数据矩阵:N×M数值矩阵(N为样本数量,M为特征维度)
- 核心参数:
-
Epsilon:邻域半径,决定邻域范围大小
-
MinPts:最小邻域点数,定义核心点的密度阈值
-
距离度量:支持欧氏距离(默认)、曼哈顿距离等度量方式
输出结果
- 聚类标签向量:长度为N的标签数组,-1表示噪声点,0及以上整数表示簇编号
- 簇统计信息:各簇样本数量、中心点坐标、密度指标等统计量
- 可视化图表:2D/3D聚类结果散点图,直观展示簇分布和噪声点
- 质量评估报告:包含轮廓系数、DB指数等聚类质量评估指标
基本操作流程
- 准备符合格式要求的数据矩阵
- 设置合适的Epsilon和MinPts参数值
- 运行主分析程序,获取聚类结果
- 查看可视化输出和分析报告
- 根据评估指标调整参数优化聚类效果
系统要求
- 操作系统:Windows/Linux/macOS
- 内存:建议4GB以上(根据数据集大小调整)
- 存储空间:至少500MB可用空间
- 软件依赖:需要安装相应的科学计算环境
文件说明
主程序文件整合了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,包括数据预处理、参数初始化、密度聚类算法执行、结果可视化以及聚类质量评估。该文件实现了从数据输入到结果输出的完整流程,通过调用底层算法模块完成邻域搜索、簇标记和噪声过滤等关键操作,并生成最终的聚类分析报告和可视化图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