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图割算法的磁共振图像相位解缠系统
项目介绍
本项目旨在利用图割(Graph Cuts)优化算法,对磁共振成像(MRI)中的缠绕相位图像进行自动解缠处理。系统通过构建能量函数,将相位解缠问题转化为图割最小化问题,有效消除相位跳变,还原真实的相位分布,为后续定量磁敏感成像(QSM)或流速分析提供准确的相位数据。
功能特性
- 自动相位解缠:基于图割优化算法,实现二维/三维磁共振相位图像的自动解缠
- 多格式支持:支持DICOM与NIfTI格式的输入数据
- 能量最小化:通过构建相位连续性能量函数,利用图割算法实现全局最优解缠
- 质量控制:提供解缠过程能量收敛曲线、跳变边缘检测图及残差相位标准差等质控指标
- 可视化输出:生成解缠前后对比图及三维相位分布渲染图
- 预处理与后处理:包含相位图像预处理(去噪、ROI提取)和解缠结果后处理功能
使用方法
基本使用流程
- 准备输入数据:将磁共振相位图像(DICOM或NIfTI格式)放置在指定目录
- 配置参数:根据图像特性设置算法参数(如权重系数、迭代次数等)
- 执行解缠:运行主程序开始相位解缠处理
- 获取结果:系统输出解缠后的相位图像及相关分析结果
参数配置示例
主要可配置参数包括:
- 图像数据类型(复数数据/直接相位图)
- 图割算法参数(邻域系统、能量权重)
- 输出格式选择(NIfTI/MAT)
- 可视化选项开关
系统要求
硬件环境
- 内存:≥8GB(处理三维数据建议≥16GB)
- 存储空间:≥1GB可用空间
软件环境
- MATLAB R2018b或更高版本
- 图像处理工具箱(Image Processing Toolbox)
- 建议安装NIfTI工具箱以增强格式支持
文件说明
主程序文件实现了系统的核心处理流程,包括相位图像的读取与预处理、图割能量函数的构建与优化求解、解缠结果的后处理与质量评估,以及最终结果的可视化输出与数据保存。该文件整合了从数据输入到结果生成的全套功能模块,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相位解缠解决方案。